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浏览次数: 778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清初的满贵,汉化程度尚低,对汉族学问比较后来更容易取一种批评态度。不单是音韵学,对常常依赖西域的汉族天文学也有批评。大学士明珠的公子,徐乾学的学生纳兰性德,在他的《通志堂集·渌水亭杂识》中坦率指出,在西方天文望眼镜镜筒里,天穹里出现的不是“气”,而是密密的星云,中国学者虚讲“天”、“气”、“道”、“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法不攻自破。“中国天官家俱言天河是积气。天主教人于万历年间至,始言气无千古不动者。以望远镜窥之,皆小星也,历历可明。”他认为“西人历法实出郭守敬之上,中国曾未有也。”

 

李光地也认为“西说”更“是”,“古说”只是西学的陪衬。“古说”有毛病:“词不达意”,“本意走作”。李光地比较中国历算之学,不够简明。西方数学有公式、公则、定理、定律、定率,有极强的形式感和严格的逻辑过程,而中国“古学”都靠文字式、事例式的表达,都是应用题。如“王畿千里,有几个百里诸侯之国?”按西方代数学,这问题应是:X=(1000÷100)″。中国的文字式算学易起误会,而西式代数不经循序渐进的训练不能理解,康熙因此讥笑汉人不懂数学原理。数学形式阻碍了数学的发展,达不到必要的形而上程度,也难以上达到一个理论,一门学科的极限。李光地抓住了中国数学的弱点,但这不是他的发现,利玛窦在《译〈几何原本〉引》中,已经把西方数学的严密逻辑和形式讲得很清楚了。

 

康熙朝是继万历朝后,又一个“西学”占上风的时代。万历朝是士大夫热衷“西学”,而康熙朝则是皇帝自己喜欢。由于皇帝自己的提倡,“西学”在清初的宫廷里有一次被发动起来,但是民间学者有复杂的态度。汉族士大夫很不服气。他们表面上不得不跟着说:“圣学聪明”,但内心的不满和怨恨转为对“文学侍从”们的厌恶。李光地密友,同为康熙文学侍从的方苞记录三十四年(1695)秋,他一并被人骂进的情景,说:“余卧疾塞上,有客来省。言及故相国安溪李公,极诋之。余无言,语并侵余。”“(李)公在位时,众多诮公。既殁,诋讦尤甚。”[38]

 

其实,客观地讲,李光地在汉族民间学者和康熙皇帝和部分西化的满贵之间,是在起折中作用。李光地在较晚的时侯,及时向康熙推荐了梅文鼎。清朝人都知道,是李光地进呈了梅文鼎的《天学疑问》,说服康熙南巡时,召梅文鼎至御舟,长谈竟日。从此,康熙承认中国也有懂西方学问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毋宁说,李光地在康熙的态度改变中是起了作用的。

 

康熙召梅文鼎的孙子梅珏成入直南书房,陪康熙读书。康熙对他们仍然是瞧不起,是皇帝反过来教臣子读书。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圣祖精于算学》说:“宣城梅珏成、泰州陈厚耀,同直南书房,正定算学诸书。圣祖尝召厚耀于便殿,问测景使何法。厚耀不知,上写西人定位法、开方法、虚拟法示之。又命至御座旁,随意作两点,上自用规尺画图,即得相去几何之法。珏成直蒙养斋,上亦授以借根之法,谕之曰:‘西洋人名此书为阿尔热八达,译言东来法也。’几余召对,时有指授,自后二人之学,弥益精邃。”汉族士大夫能够教皇帝“理学”,却不能教皇帝“实学”,这当然会让具有强烈文化自尊的汉族学者痛心。

 

不服气的汉族士大夫,既不敢抵触皇帝权威,学问上又不愿自让,于是就接过了明代“超胜”的口号,要与“西学”竞争。康雍乾嘉年间的江南学者,就是在这氛围中才热火朝天地学习天文历算学,这是钱大昕等“汉学”大师的心态。到钱大昕所处的乾隆时期,汉族学者的天文历算之学已经可以和明末“



www.350xue.com
西学”抗衡了。因此出现了自己的声音。在著名的《与戴东原书》中,钱大昕说:“西士之术,固有胜于中法者。习其术,可也。习其术而为所愚弄,不可也。”按钱大昕的标准,学者不该象江永这样批评古人,批评中国人,迎合“西学”。这种行为就是“附会西人”,“为所愚弄”。

 

钱大昕认为中国的几何学应该在古人的“勾股”理论上发展,而不是照搬西方的“三角”理论。戴震生前,钱大昕批评他不该跟着老师江永崇拜“西学”。戴震死后,钱大昕特别肯定他的学术成就,有一项就是戴震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勾股”学说,与“西学”抗衡:

 

今人所用三角八线之法,本出于勾股。而尊信西术者,辄云勾股不能御三角。先生折之曰:“《周髀》云:‘圜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三角中无直角,则不应乎矩,无例可比矣,必以法御之,使成勾股而止。八线比例之术,皆勾股法也。”[39]

 

既然汉学家都把“西学”作为自己的学术对手,竞争之下,相互间的学习、模仿就不可避免。“汉学”和“西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举例地说,汉学大师阎若琚在自己房间的柱子上题下了治学警句:“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这句话是集前人句子而成,表达儒家传统中对一般经验和世俗知识的兴趣。据查考发现,明末最喜欢此话的正是徐光启。利玛窦《译〈几何原本〉引》中:“(徐)先生曰:吾先正有言: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单从这句名言来看,汉学家和西学家在“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原则上就是一致的。

     “汉学”另有一个重要特征,在于由戴震创说,钱大昕、阮元等人赞同的“以文字通经义”的原则。在《与是仲明论学书》,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经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通其词,由词通其道,必有渐。”[40]钱大昕赞同戴震的这一主张,在《〈经籍纂诂〉序》中,他说:“有文字而后有诂训,有诂训而后一义理。训诂者,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训诂之外者也。……我国家崇尚实学,儒教振兴,一洗明季之空疏之陋。今少司农仪徵阮公(元)懿文硕学,受知九重,扬历八座,累主文衡,首以经术为多士倡,谓治经必通训诂,未有会最成一编者。往岁休宁戴东原在书局,实创此议。”[41]钱大昕说,在阮元编此字典之前,当年他们同在四库全书馆时,戴震就倡议修《经籍纂诂》,以训诂的方法来通经义。按他的说法,阮元完成的这项工作是他们这群人的夙愿。

                                                                        幸至中华,朝夕讲求,欲以言字通相同之理。但初闻新言,耳鼓则不聪,观新字目镜则不明,恐不能触理动之内意。欲救聋瞽,舍此药法,其道无由,故表之曰《耳目资》。

 

《西儒耳目资》说起来是一部供传教士们学习中文用的字典,但是它以韵分类,用29个音素把中国中原音和欧洲语言的发音统一起来,使原先的中国反切方法变得国际化了。本书于天启六年(1626)由当时在晋的金尼阁撰述,山西绛州大学士韩氏家族中的韩云诠定,陕西王徵校梓,刊刻流行。《西儒耳目资》的目的是要把中西文沟通来讲天主教神学。金尼阁的朋友,出资刊刻《西儒耳目资》的张问达把文字考训和道德辩析的关系讲得更透彻,文字被认为是“三才”天、地、人之间的沟通,是载道之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早期天主教与明清多元社会文化|五人墓碑记|张溥|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天主教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