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林海》教学设计之二
浏览次数: 56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林海》教学设计之二,
林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三至六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三、课 型:新授课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
五、教学手段:用“投影片一框,投影器一台”辅助教学。
六、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4)
一、教学内容:初读课文,预习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林”长在山上,“海”是海洋,两个字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森林像海洋一样,表示林木多。)
<二>初读课文。
提出阅读要求:(1)把不理解的词语抄出来;(2)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把它们写在课文旁边;(3)了解课文写作的顺序。
读后同学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小结:本课主要写了大兴安岭有温柔的岭,壮观的林海,美丽的野花,目睹大兴安岭的美丽的景色,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联想到木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联想到林场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三>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正音和停顿。
<四>练习设计: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第 二 课 时 (5)
一、教学内容:讲读1--5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节。
1、齐读课文。
(1)“林海”指什么?(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
(2)这一段有几句话,每一句话讲的什么意思。
(两句话。第一句讲来大兴安岭以前的想法。第二句讲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的想法。)
(3)“兴安岭”这个名子给人的感觉怎样?
2、小结:这一节讲大兴安岭这个名子悦耳,使人感到亲切、舒服。
<二>讲读第二节。
1、朗读课文。
2、这一段写大兴安岭的什么内容?(写大兴安岭的岭。)
3、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大兴安岭的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大兴安岭“岭”的另一个特点是连绵不断,形态各异.)
<三>讲读三、四节。
1、朗读课文,说说这一部分写什么。(林)
2、“林”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林的显著特点是就是像大海,因此称之为林海.)
3、小结:大兴安岭的林多,林绿。
<四>讲读第五节。
1、朗读课文。
2、这一节写什么?(讲林间的野花。)
3、怎样写花?(野花种类多)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5、小结:这一节写大兴安岭有许多美丽的野花。
6、讨论回答:“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要求从阅读中找出依据。
第 三 课 时 (6)
一、教学内容:讲读6--7小结,总结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六节。
1、了解这一小节写什么。(写木材和建设结为一体。)
2、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哪些是感觉到的?
(青松白桦是看到的;各地、各种建设用过这里的木材是想到的;大兴安岭可爱,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感到的。)
3、结合理解句子,解释“千山一碧”“恰好”“广厦”“良材”“空洞”等词语。
4、“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你是息样理解这句话的?(“它”指兴安岭,它的美主要表现在千山一碧的林海上,林多,木材多。木材是大至矿山、铁路,小至椽柱、桌椅的材料,所以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5、小结:这一节讲作者从大兴安岭的林想到木材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把林海与建设联系在一起,使人感到它美得实在,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二>讲读最后一小节。
1、默读课文,给自然段分层,理解各层意思。(第1句为第一层,写到了林场,对大兴安岭的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第2-5句为第二层,写看到林海与建设结为一体,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倍感亲切、舒服。最后一句为第三层,写体会到大兴安岭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解释词语,理解句意。
“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我们现在就可以砍伐木材,建设社会主义,也可以作为林业开发的科学研究;使林海能够永远生长茂盛,并使林业资源能得到全面开发,充分利用。”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安岭林业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对社会主义建设,振兴国家,安定社会都有巨大意义。
3、理解第一句话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一段讲见到青松白桦,已有亲切、舒服之感,见到林场,这种感情更加深厚,这是承上;“更加”可以再现这种关系。下面具体讲林海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人与山关系的密切,是“更加深厚”的原因,这是启下;后面用一个反问句“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和前一段的“感到亲切、舒服”相照应。
4、小结:这一层把山和人、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把爱林海和爱祖国联系起来,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段是前一段的加深,也是全文的总结。
<三>总结谈话。
1、思考讨论:课文前后用了三次“亲切”“舒服”,是不是重复了,为什么这样用?
三次用“亲切”“舒服”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感受:第一次是初进森林,因大兴安岭的景色美丽感到亲切、舒服;第二次是看到大兴安岭的特点,理解到广厦和良材的关系,美丽和建设的关系,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看到林场,达到更深刻的理解,体会到山和人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体会到森林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而感到亲切、舒服。三次的感情是逐层加深的。
2、先概括各段段意,再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
3、从语言分析中,概括出作者喜爱大兴安岭的三感情。
4、从语言分析中,理解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四>练习设计:熟读第3-6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林 海
岭:温柔 连绵不断形态各异
景色 林:像大海
大兴安岭 花:种类多
(亲切.舒服) 木材 热 爱
联想
“兴安”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林海》教学设计之二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林海》教学设计之二
林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三至六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三、课 型:新授课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
五、教学手段:用“投影片一框,投影器一台”辅助教学。
六、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4)
一、教学内容:初读课文,预习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林”长在山上,“海”是海洋,两个字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森林像海洋一样,表示林木多。)
<二>初读课文。
提出阅读要求:(1)把不理解的词语抄出来;(2)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把它们写在课文旁边;(3)了解课文写作的顺序。
读后同学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小结:本课主要写了大兴安岭有温柔的岭,壮观的林海,美丽的野花,目睹大兴安岭的美丽的景色,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联想到木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联想到林场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三>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正音和停顿。
<四>练习设计: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第 二 课 时 (5)
一、教学内容:讲读1--5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节。
1、齐读课文。
(1)“林海”指什么?(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
(2)这一段有几句话,每一句话讲的什么意思。
(两句话。第一句讲来大兴安岭以前的想法。第二句讲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的想法。)
(3)“兴安岭”这个名子给人的感觉怎样?
2、小结:这一节讲大兴安岭这个名子悦耳,使人感到亲切、舒服。
<二>讲读第二节。
1、朗读课文。
2、这一段写大兴安岭的什么内容?(写大兴安岭的岭。)
3、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大兴安岭的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大兴安岭“岭”的另一个特点是连绵不断,形态各异.)
<三>讲读三、四节。
1、朗读课文,说说这一部分写什么。(林)
2、“林”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林的显著特点是就是像大海,因此称之为林海.)
3、小结:大兴安岭的林多,林绿。
<四>讲读第五节。
1、朗读课文。
2、这一节写什么?(讲林间的野花。)
3、怎样写花?(野花种类多)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5、小结:这一节写大兴安岭有许多美丽的野花。
6、讨论回答:“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要求从阅读中找出依据。
第 三 课 时 (6)
一、教学内容:讲读6--7小结,总结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六节。
1、了解这一小节写什么。(写木材和建设结为一体。)
2、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哪些是感觉到的?
(青松白桦是看到的;各地、各种建设用过这里的木材是想到的;大兴安岭可爱,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感到的。)
3、结合理解句子,解释“千山一碧”“恰好”“广厦”“良材”“空洞”等词语。
4、“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你是息样理解这句话的?(“它”指兴安岭,它的美主要表现在千山一碧的林海上,林多,木材多。木材是大至矿山、铁路,小至椽柱、桌椅的材料,所以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5、小结:这一节讲作者从大兴安岭的林想到木材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把林海与建设联系在一起,使人感到它美得实在,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二>讲读最后一小节。
1、默读课文,给自然段分层,理解各层意思。(第1句为第一层,写到了林场,对大兴安岭的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第2-5句为第二层,写看到林海与建设结为一体,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倍感亲切、舒服。最后一句为第三层,写体会到大兴安岭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解释词语,理解句意。
“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我们现在就可以砍伐木材,建设社会主义,也可以作为林业开发的科学研究;使林海能够永远生长茂盛,并使林业资源能得到全面开发,充分利用。”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安岭林业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对社会主义建设,振兴国家,安定社会都有巨大意义。
3、理解第一句话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一段讲见到青松白桦,已有亲切、舒服之感,见到林场,这种感情更加深厚,这是承上;“更加”可以再现这种关系。下面具体讲林海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人与山关系的密切,是“更加深厚”的原因,这是启下;后面用一个反问句“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和前一段的“感到亲切、舒服”相照应。
4、小结:这一层把山和人、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把爱林海和爱祖国联系起来,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段是前一段的加深,也是全文的总结。
<三>总结谈话。
1、思考讨论:课文前后用了三次“亲切”“舒服”,是不是重复了,为什么这样用?
三次用“亲切”“舒服”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感受:第一次是初进森林,因大兴安岭的景色美丽感到亲切、舒服;第二次是看到大兴安岭的特点,理解到广厦和良材的关系,美丽和建设的关系,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看到林场,达到更深刻的理解,体会到山和人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体会到森林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而感到亲切、舒服。三次的感情是逐层加深的。
2、先概括各段段意,再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
3、从语言分析中,概括出作者喜爱大兴安岭的三感情。
4、从语言分析中,理解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四>练习设计:熟读第3-6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林 海
岭:温柔 连绵不断形态各异
景色 林:像大海
大兴安岭 花:种类多
(亲切.舒服) 木材 热 爱
联想
“兴安”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林海》教学设计之二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林海》教学设计之二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三册教案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雷雨》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之二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之一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之二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设计之一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设计之二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隆中对》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一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三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五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二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四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之五
tag: 暂无联系方式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栏目导航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推荐
-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3
-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2
-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3
- ·《老人与海鸥》课堂教学设计
-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1
- ·北京的春节教案
-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
- ·《灯光》教学设计4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 ·《拉萨古城》教学设计
- ·景阳冈教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
- ·养花教学设计2
- ·夹竹桃教学设计
-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教学设计
- ·夹竹桃教学设计2
-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 ·詹天佑教学案例1
- ·詹天佑教学案例2
- ·凡卡教学案例
- ·二泉映月的诞生教学设计
-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 ·手指教学设计
- ·《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 ·《学弈》教学实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