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林海》教学设计之三
浏览次数: 19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林海》教学设计之三,
《林海》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感悟大师语言魅力,引导学生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设计特色]
抓住“亲切、舒服”的三次反复,由浅人深,理解作者热爱自然、喜爱自然美、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感情和层次递进的情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从题入手,导入全文。
1.读“林海”课题后,你知道这一课讲的是什么?用什么比喻什么?你从课题中了解到了什么?(这一课讲的是树,“林”本身说明树就很多,用大海来比喻,更说明树木非常多。)
2.想知道树有多少吗?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说说本课主要内容是什么。
2.自由读课文,把讲到“亲切、舒服”的句子画下来,看作者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话。(“亲切、舒服”,作者共提到过3次。第一次是作者走进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脚踩厚厚的松针,面对参天的古木时提到的;第二次是作者得知大兴安岭的美丽与祖国建设结为一体时说出的;第三次是得知人们一手砍,一手栽,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时说的。)
3.按照上述层次给课文分段,并简单地说出每段都写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初人大兴安岭,作者看到的和他过去想到的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说这个悦耳的名字“亲切、舒服”?
2.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特点的,概括说出是哪几个方面。(作者是从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三个方面来写的。)
3.指名读“岭”部分,看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它与秦岭的“岭’’有什么不同。(大兴安岭的“岭”温柔,秦岭的“岭”险峻。)
4.自由读,体会“温柔”。
5.指名读“林”部分,看大兴安岭的“林”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是“绿”和像大海。)
6.理解“目之所及”,体会“绿”的多样。
7.思考和讨论:为什么大兴安岭林木的绿会呈现“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样多的颜色?(是因为树的种类和受光不同导致出现阴面和阳面造成的。)
8.自由读,思考: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比作大海?大兴安岭‘‘海”的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了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比作大海,一是因为其面积大、树木多,二是因为其色彩丰富;“海”的蓝色部分代表的是松树等常绿色植物,白色部分指的是桦树。)
9.自由读,体会美。
10.指名读,想一想,作者把大兴安岭当成了什么来写,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把大兴安岭当成了一位少女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一可以写清方位,各种树木花草分处大兴安岭的什么位置;二可以写出美感,花草树木相映相称异常美丽;三可以通过拟人的写法更好地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11.联系“亲切、舒服”,体会大兴安岭林海景色的美丽。
(板书:林海景色美丽亲切舒服)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设问:前段中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亲切、舒服”..是因为他目睹了大兴安岭“岭、林、花”自然景色的多姿和美丽,这一段中作者有没有同样的感受呢?如果有,又是因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2.联系木材用途,理解“美得并不空洞”一句。
3.深刻体会“亲切、舒服”的含义。(大兴安岭的美不仅仅在表面,更在于它的深层次意义——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帮助,所以作者才又一次发出了感叹。)
4.反复读,体会感情。(板书:与建设结为一体亲切舒服)
五、学习课文第三段。
1.引导:第三段中作者又一次写到了“亲切、舒服”。而且说这种感觉“更加深厚”了,仔细读课文,联系当前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读后讨论。(人们不但懂得伐木建设,更懂得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栽,这样不但能够使林海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人与山的联系日益密切,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国家也更加兴盛安定,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作者对这里人们的做法非常欣赏,所以才“更”感“亲切、舒服”。)
(板书: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亲切舒服)
3.反复读,体会感情。
六、综合全文,比较三次“亲切、舒服”的差异,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1.学生讨论并做出结论:三次“亲切、舒服”虽都有心情愉悦、舒畅之意,但其中的差别还是明显的。第一次是在看到了林海的大而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是由“景”而发,表现的是他对祖国秀美山川的无比热爱;第二次是因为看到了大兴安岭木材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作用时发出的,是由“物”而发,反映的是作者对国家建设的关心:第三次是当他了解到当地人既用林又护林的做法时发出的,是因“人”而发,折射出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关心,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切,对人们科学发展观的关注,表现了他强烈的人文精神。
(板书:景事人)
2.综合全文,反复吟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景色美丽 亲切舒服(景)
林海 与建设结为一体 亲切舒服(事)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亲切舒服 (人)
【评点】
本课设计的特点是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教学紧扣作者的心理感受“亲切舒服”展开,层层剥笋,递次展开,教学显得很有章法。教学在充分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山河美以及这种美对于祖国建设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尤其重视了对学生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这就使得教学既忠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原本的写作意图,又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紧密而自然地结合了起来,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www.yuwen.com.cn 版权所有——语文教育网
语文教育网 Page 1 11/7/20xx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林海》教学设计之三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林海》教学设计之三
《林海》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感悟大师语言魅力,引导学生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设计特色]
抓住“亲切、舒服”的三次反复,由浅人深,理解作者热爱自然、喜爱自然美、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感情和层次递进的情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从题入手,导入全文。
1.读“林海”课题后,你知道这一课讲的是什么?用什么比喻什么?你从课题中了解到了什么?(这一课讲的是树,“林”本身说明树就很多,用大海来比喻,更说明树木非常多。)
2.想知道树有多少吗?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说说本课主要内容是什么。
2.自由读课文,把讲到“亲切、舒服”的句子画下来,看作者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话。(“亲切、舒服”,作者共提到过3次。第一次是作者走进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脚踩厚厚的松针,面对参天的古木时提到的;第二次是作者得知大兴安岭的美丽与祖国建设结为一体时说出的;第三次是得知人们一手砍,一手栽,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时说的。)
3.按照上述层次给课文分段,并简单地说出每段都写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初人大兴安岭,作者看到的和他过去想到的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说这个悦耳的名字“亲切、舒服”?
2.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特点的,概括说出是哪几个方面。(作者是从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三个方面来写的。)
3.指名读“岭”部分,看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它与秦岭的“岭’’有什么不同。(大兴安岭的“岭”温柔,秦岭的“岭”险峻。)
4.自由读,体会“温柔”。
5.指名读“林”部分,看大兴安岭的“林”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是“绿”和像大海。)
6.理解“目之所及”,体会“绿”的多样。
7.思考和讨论:为什么大兴安岭林木的绿会呈现“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样多的颜色?(是因为树的种类和受光不同导致出现阴面和阳面造成的。)
8.自由读,思考: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比作大海?大兴安岭‘‘海”的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了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比作大海,一是因为其面积大、树木多,二是因为其色彩丰富;“海”的蓝色部分代表的是松树等常绿色植物,白色部分指的是桦树。)
9.自由读,体会美。
10.指名读,想一想,作者把大兴安岭当成了什么来写,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把大兴安岭当成了一位少女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一可以写清方位,各种树木花草分处大兴安岭的什么位置;二可以写出美感,花草树木相映相称异常美丽;三可以通过拟人的写法更好地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11.联系“亲切、舒服”,体会大兴安岭林海景色的美丽。
(板书:林海景色美丽亲切舒服)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设问:前段中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亲切、舒服”..是因为他目睹了大兴安岭“岭、林、花”自然景色的多姿和美丽,这一段中作者有没有同样的感受呢?如果有,又是因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2.联系木材用途,理解“美得并不空洞”一句。
3.深刻体会“亲切、舒服”的含义。(大兴安岭的美不仅仅在表面,更在于它的深层次意义——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帮助,所以作者才又一次发出了感叹。)
4.反复读,体会感情。(板书:与建设结为一体亲切舒服)
五、学习课文第三段。
1.引导:第三段中作者又一次写到了“亲切、舒服”。而且说这种感觉“更加深厚”了,仔细读课文,联系当前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读后讨论。(人们不但懂得伐木建设,更懂得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栽,这样不但能够使林海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人与山的联系日益密切,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国家也更加兴盛安定,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作者对这里人们的做法非常欣赏,所以才“更”感“亲切、舒服”。)
(板书: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亲切舒服)
3.反复读,体会感情。
六、综合全文,比较三次“亲切、舒服”的差异,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1.学生讨论并做出结论:三次“亲切、舒服”虽都有心情愉悦、舒畅之意,但其中的差别还是明显的。第一次是在看到了林海的大而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是由“景”而发,表现的是他对祖国秀美山川的无比热爱;第二次是因为看到了大兴安岭木材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作用时发出的,是由“物”而发,反映的是作者对国家建设的关心:第三次是当他了解到当地人既用林又护林的做法时发出的,是因“人”而发,折射出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关心,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切,对人们科学发展观的关注,表现了他强烈的人文精神。
(板书:景事人)
2.综合全文,反复吟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景色美丽 亲切舒服(景)
林海 与建设结为一体 亲切舒服(事)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亲切舒服 (人)
【评点】
本课设计的特点是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教学紧扣作者的心理感受“亲切舒服”展开,层层剥笋,递次展开,教学显得很有章法。教学在充分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山河美以及这种美对于祖国建设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尤其重视了对学生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这就使得教学既忠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原本的写作意图,又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紧密而自然地结合了起来,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www.yuwen.com.cn 版权所有——语文教育网
语文教育网 Page 1 11/7/20xx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林海》教学设计之三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林海》教学设计之三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三册教案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雷雨》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之二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之一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之二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设计之一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陈涉世家》教学设计之二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隆中对》教学设计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一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三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五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二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雨说》教学设计之四
-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之五
tag: 暂无联系方式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栏目导航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推荐
-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3
-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2
-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3
- ·《老人与海鸥》课堂教学设计
-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1
- ·北京的春节教案
-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
- ·《灯光》教学设计4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 ·《拉萨古城》教学设计
- ·景阳冈教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1
- ·养花教学设计2
- ·夹竹桃教学设计
-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教学设计
- ·夹竹桃教学设计2
-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 ·詹天佑教学案例1
- ·詹天佑教学案例2
- ·凡卡教学案例
- ·二泉映月的诞生教学设计
-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 ·手指教学设计
- ·《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 ·《学弈》教学实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