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鲁迅(整理记录)
浏览次数: 27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作文教学
标签:作文学习,作文指导,http://www.350xue.com
接近鲁迅(整理记录),
石地 发表于2003-04-2920:35
————————————————————
鲁迅为何不从政?
我认为鲁迅是曾经从政的——在浙江当了两处督学,又受蔡元培之邀当国民政府的教育部佥事,不是入了“政”吗?但一来他的性格缺乏圆适的一面,不善妥协,不能“团结同盟”、“化敌为友”(而这些是从政的基本素质);第二,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官僚政治的沆瀣权谋无法适应;第三,他的思考和写作,为他提供了更称手的斗争武器,赢得了更大的声誉,所以他最终从官场退了出来。
这和性格、知识结构、机遇等因素有关。
————————————————————
苦雨 发表于2003-04-2920:38
————————————————————
鲁迅从小就喜欢写,喜欢读书,有关弃医从文的意义,恐怕没那么多深层次的东西:)当然,如果作为旗帜,就另当别论了:)
————————————————————
十年砍柴 发表于2003-04-2920:42
————————————————————
骨子里有文人的高傲。一点没错。太炎的弟子当如此。
你看他《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之关系》,就知道名士风度,还是没法消除。
————————————————————
陈永苗 发表于2003-04-2920:43
————————————————————
砸造反有理兄一块砖:) >BR< 人都有一个永生的欲望,生命无法永生,就由精神和名声的传播来获得。这就是古希腊政治生活那么重要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城邦是自我最佳的表达形式。政治永远是人的最好的舞台,让个人的名声传得最为久远。中国古代士大夫几乎都有向往庙堂之高,根本不是因为他想为什么造福,不可能完全是利他的,而实际上都是利己的,表面上宣称是利他的。都是个人实现的欲望在作祟。>BR< 鲁迅也不例外,鲁迅参加过同盟会搞过革命,据说帮助光复会联系过王金发,鲁迅是参加过政党和革命活动的。也就是这个原因。他就是没有这个运气,才退而从文。古人说,立功,立德,立言,立功是首要的,立言才是次要的。>BR< 胡适不同,娘西皮,他一辈子除了老婆不够漂亮之外,顺得很。27岁就当了文化班头,没有压抑感,所以他可以对政治从容,就象华盛顿觉得他的庄园黑人女仆的身体比美国总统宝座还重要。对于他来说,要从政就从政,没有多大的难度,很容易得到的东西不珍贵。后来的变化是知识分子的责任。>BR< 鲁迅保持与政治的距离是挫折的结果。>BR< 我没有诋毁他,因为我如果处于他的位置,也是如此。
————————————————————
子安 发表于2003-04-2920:47
————————————————————
我们今晚聚积在这里,不是专听对鲁迅的褒扬和歌颂的,鲁迅的伟大之处,鲁迅的功绩,我们已经听的很多。很显然的鲁迅不能代表所有进步的文化人(有人称鲁迅为文化斗士),他有突出的一面,同时也有不足的一面。所以,我们更希望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了解他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所起的实际意义。
有人说如果想深入了解一个人,可以观察他的朋友,而对鲁迅来说,如果想更好的了解鲁迅,可以听听他的对手们是怎么样说的?我建议看看梁实秋的文章,我无法断定梁是否一名君子,但看看梁眼中的鲁迅,对我们也必有所收获。
————————————————————
十年砍柴 发表于2003-04-2920:48
————————————————————
石地兄的看法最合吾心。
鲁迅何尝不象从政,——兼济天下是中国士人的共同梦想。他回绍兴的师范学堂作督学,办《越铎日报》,和王金发的关系等等都说明他确实有从政之志。可惜他的文人气还是太浓。
我觉得《孤独者》的魏连殳实际上在写他自己。他最终不能摧眉折腰。但他的心和魏连殳一样矛盾痛苦。
————————————————————
石地 发表于2003-04-2921:07
————————————————————
怎么看鲁迅和胡适等人的关系?我也贴一旧文来回答
邵建所作《事出刘文典》读后
——再谒鲁迅(38)
眼见着心中偶像般的鲁迅授人以柄,而且人家的指责合情合理、中规中矩,总有些怅然若失。虽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应该是常识,但总还是希望深刻睿智如先生,是应该能把那些杂色和缺点掩得紧一点、压得深一些的。邵建的分析无情地把它们指了出来,而且坐实了“别人大敌当前,先生背后一刀”的行状,不禁为先生难过。我曾在刘军宁编的《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一书中读到过罗隆基一些掷地有声、异代回响的政论,对这位“大右派”是颇为心仪的;胡适更是名震华夏,在笃行民主、苦心营建方面为中国知识界树一典范。先生偏偏在这一方面与他们过不去,而且把战略原则的分歧,当成了势同水火的决绝,甚至以“动机不纯”责人,有点诛心而论的嫌疑。在邵建举证翔实、持论稳当的批评面前,我无力为先生辩,谨将我对当时情势和鲁迅风格的理解,婉陈如下,以期邵君谅察。
旧中国是一个弥天的暗夜,民族的命运是苦海中的航船。在历史命定的这一时刻,鲁迅以自己的激越、深沉、犀利和冷隽,成为了苦海中的灯塔;而胡适以自己的笃实、殷切、厚重和诚朴,扮演了航船上的水手。水手之职,当然志在引航;而灯塔之用,或许也能告示陆岸,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在警示礁滩。倘那守望者焦灼于航船触礁的危险,偏又看出那舵手刚愎自用甚至志在营私,则其对所有帮忖者一概怒斥喝骂,有点慌不择言,大概是可以原谅的偏失吧?国民党的“党国”、“训政”,刚好就是这样一个“舵手”,而胡罗丁(文江)翁(文灏)一班“自由主义人士”,不免有点象懵里懵懂的水手,虽志在助人渡海,却忽略了那船早已偏离航向!他们的拳拳苦心究竟效用如何,历史早已作了结论,那么,鲁迅的斥骂或有过激,但那瞩远见深的睿智,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吗?责以方式的不当,我心悦诚服;但用什么“文人文字常有的怪戾的刀笔气和攻诘味”来编排鲁迅,并将其与“我以为胡罗文章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文字”对照,邵君是否心怀偏爱而稍失公允了呢?
不错,对于在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向权贵们建言什么“人权”、“宪政”、“法治”,鲁迅确实是“不想弄明白”、也“缺乏兴趣”的,但这其实是洞明世事、看破把戏之后的了悟。邵建说先生是“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资源”,林毓生却认为那是因为“鲁迅具备了思想和道德上的气度和胸怀……有意识地选择了以思想文化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参见林著《中国意识的危机》),两相比较,我更服膺林说。邵文立论是很扎实的,将鲁迅的“批判”和胡罗的“建构”并列对比,也很发人深省,若再参以林说而慎贬先贤,回望历史而不放任好恶,是否会理解和佩服鲁迅的深刻,从而也不那么伤害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感情呢?
先贤已矣,我辈唯有悬想。但这悬想中或多或少带着我们自己的偏好和时代的局限,也是常情。有此一虑,在指正前人过失的同时,报以必要的体察,也该是我们应有的情怀吧?对先贤如此,对时人亦然。即如眼下的“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两造常打笔仗,有时形同水火,在韩毓海、崔之元等人这一边,更喜好将火药调入墨中,弄得朱学勤、徐友渔们常显出忙于支绌的窘态,我看在眼里,心中也有些朦朦胧胧的想法;但平心而论,我认为“新左”的赤诚和热烈,恰如燃烧的朝霞;“新自”的沉潜和笃诚,则如明澄的天光——二者相映生辉,共同展示着中国新一轮民主历程的黎明。“新左”们如果不是忘情于圣洁火热的呼唤,便不是侠肝义胆的左派;“新自”们如果也在思考中只顾痛心疾首,那就必然远离了自由主义的要旨。如果这边能体察那边补苴罅漏的苦心,那边能支持这边吊民伐罪的义愤,则中国幸甚,我辈幸甚!以此遥测八十年前的胡鲁之争,邵君能与我有同感么?
接近鲁迅(整理记录)
石地 发表于2003-04-2920:35
————————————————————
鲁迅为何不从政?
我认为鲁迅是曾经从政的——在浙江当了两处督学,又受蔡元培之邀当国民政府的教育部佥事,不是入了“政”吗?但一来他的性格缺乏圆适的一面,不善妥协,不能“团结同盟”、“化敌为友”(而这些是从政的基本素质);第二,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官僚政治的沆瀣权谋无法适应;第三,他的思考和写作,为他提供了更称手的斗争武器,赢得了更大的声誉,所以他最终从官场退了出来。
这和性格、知识结构、机遇等因素有关。
————————————————————
苦雨 发表于2003-04-2920:38
————————————————————
鲁迅从小就喜欢写,喜欢读书,有关弃医从文的意义,恐怕没那么多深层次的东西:)当然,如果作为旗帜,就另当别论了:)
————————————————————
十年砍柴 发表于2003-04-2920:42
————————————————————
骨子里有文人的高傲。一点没错。太炎的弟子当如此。
你看他《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之关系》,就知道名士风度,还是没法消除。
————————————————————
陈永苗 发表于2003-04-2920:43
————————————————————
砸造反有理兄一块砖:) >BR< 人都有一个永生的欲望,生命无法永生,就由精神和名声的传播来获得。这就是古希腊政治生活那么重要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城邦是自我最佳的表达形式。政治永远是人的最好的舞台,让个人的名声传得最为久远。中国古代士大夫几乎都有向往庙堂之高,根本不是因为他想为什么造福,不可能完全是利他的,而实际上都是利己的,表面上宣称是利他的。都是个人实现的欲望在作祟。>BR< 鲁迅也不例外,鲁迅参加过同盟会搞过革命,据说帮助光复会联系过王金发,鲁迅是参加过政党和革命活动的。也就是这个原因。他就是没有这个运气,才退而从文。古人说,立功,立德,立言,立功是首要的,立言才是次要的。>BR< 胡适不同,娘西皮,他一辈子除了老婆不够漂亮之外,顺得很。27岁就当了文化班头,没有压抑感,所以他可以对政治从容,就象华盛顿觉得他的庄园黑人女仆的身体比美国总统宝座还重要。对于他来说,要从政就从政,没有多大的难度,很容易得到的东西不珍贵。后来的变化是知识分子的责任。>BR< 鲁迅保持与政治的距离是挫折的结果。>BR< 我没有诋毁他,因为我如果处于他的位置,也是如此。
————————————————————
子安 发表于2003-04-2920:47
————————————————————
我们今晚聚积在这里,不是专听对鲁迅的褒扬和歌颂的,鲁迅的伟大之处,鲁迅的功绩,我们已经听的很多。很显然的鲁迅不能代表所有进步的文化人(有人称鲁迅为文化斗士),他有突出的一面,同时也有不足的一面。所以,我们更希望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了解他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所起的实际意义。
有人说如果想深入了解一个人,可以观察他的朋友,而对鲁迅来说,如果想更好的了解鲁迅,可以听听他的对手们是怎么样说的?我建议看看梁实秋的文章,我无法断定梁是否一名君子,但看看梁眼中的鲁迅,对我们也必有所收获。
————————————————————
十年砍柴 发表于2003-04-2920:48
————————————————————
石地兄的看法最合吾心。
鲁迅何尝不象从政,——兼济天下是中国士人的共同梦想。他回绍兴的师范学堂作督学,办《越铎日报》,和王金发的关系等等都说明他确实有从政之志。可惜他的文人气还是太浓。
我觉得《孤独者》的魏连殳实际上在写他自己。他最终不能摧眉折腰。但他的心和魏连殳一样矛盾痛苦。
————————————————————
石地 发表于2003-04-2921:07
————————————————————
怎么看鲁迅和胡适等人的关系?我也贴一旧文来回答
邵建所作《事出刘文典》读后
——再谒鲁迅(38)
眼见着心中偶像般的鲁迅授人以柄,而且人家的指责合情合理、中规中矩,总有些怅然若失。虽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应该是常识,但总还是希望深刻睿智如先生,是应该能把那些杂色和缺点掩得紧一点、压得深一些的。邵建的分析无情地把它们指了出来,而且坐实了“别人大敌当前,先生背后一刀”的行状,不禁为先生难过。我曾在刘军宁编的《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一书中读到过罗隆基一些掷地有声、异代回响的政论,对这位“大右派”是颇为心仪的;胡适更是名震华夏,在笃行民主、苦心营建方面为中国知识界树一典范。先生偏偏在这一方面与他们过不去,而且把战略原则的分歧,当成了势同水火的决绝,甚至以“动机不纯”责人,有点诛心而论的嫌疑。在邵建举证翔实、持论稳当的批评面前,我无力为先生辩,谨将我对当时情势和鲁迅风格的理解,婉陈如下,以期邵君谅察。
旧中国是一个弥天的暗夜,民族的命运是苦海中的航船。在历史命定的这一时刻,鲁迅以自己的激越、深沉、犀利和冷隽,成为了苦海中的灯塔;而胡适以自己的笃实、殷切、厚重和诚朴,扮演了航船上的水手。水手之职,当然志在引航;而灯塔之用,或许也能告示陆岸,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在警示礁滩。倘那守望者焦灼于航船触礁的危险,偏又看出那舵手刚愎自用甚至志在营私,则其对所有帮忖者一概怒斥喝骂,有点慌不择言,大概是可以原谅的偏失吧?国民党的“党国”、“训政”,刚好就是这样一个“舵手”,而胡罗丁(文江)翁(文灏)一班“自由主义人士”,不免有点象懵里懵懂的水手,虽志在助人渡海,却忽略了那船早已偏离航向!他们的拳拳苦心究竟效用如何,历史早已作了结论,那么,鲁迅的斥骂或有过激,但那瞩远见深的睿智,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吗?责以方式的不当,我心悦诚服;但用什么“文人文字常有的怪戾的刀笔气和攻诘味”来编排鲁迅,并将其与“我以为胡罗文章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文字”对照,邵君是否心怀偏爱而稍失公允了呢?
不错,对于在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向权贵们建言什么“人权”、“宪政”、“法治”,鲁迅确实是“不想弄明白”、也“缺乏兴趣”的,但这其实是洞明世事、看破把戏之后的了悟。邵建说先生是“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资源”,林毓生却认为那是因为“鲁迅具备了思想和道德上的气度和胸怀……有意识地选择了以思想文化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参见林著《中国意识的危机》),两相比较,我更服膺林说。邵文立论是很扎实的,将鲁迅的“批判”和胡罗的“建构”并列对比,也很发人深省,若再参以林说而慎贬先贤,回望历史而不放任好恶,是否会理解和佩服鲁迅的深刻,从而也不那么伤害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感情呢?
先贤已矣,我辈唯有悬想。但这悬想中或多或少带着我们自己的偏好和时代的局限,也是常情。有此一虑,在指正前人过失的同时,报以必要的体察,也该是我们应有的情怀吧?对先贤如此,对时人亦然。即如眼下的“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两造常打笔仗,有时形同水火,在韩毓海、崔之元等人这一边,更喜好将火药调入墨中,弄得朱学勤、徐友渔们常显出忙于支绌的窘态,我看在眼里,心中也有些朦朦胧胧的想法;但平心而论,我认为“新左”的赤诚和热烈,恰如燃烧的朝霞;“新自”的沉潜和笃诚,则如明澄的天光——二者相映生辉,共同展示着中国新一轮民主历程的黎明。“新左”们如果不是忘情于圣洁火热的呼唤,便不是侠肝义胆的左派;“新自”们如果也在思考中只顾痛心疾首,那就必然远离了自由主义的要旨。如果这边能体察那边补苴罅漏的苦心,那边能支持这边吊民伐罪的义愤,则中国幸甚,我辈幸甚!以此遥测八十年前的胡鲁之争,邵君能与我有同感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接近鲁迅(整理记录)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栏目导航
作文教学 推荐
- ·作文辅导材料
- ·有关“一个人在逆行中,会得到什么?”
- ·让作文得高分――如何选到新颖、独特的
- ·如何使记叙文写得有波澜
- ·怎样写好话题作文
- ·作文出新“三部曲”
- ·"破题"三法
- ·作文创新的误区划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立意
- ·作文中穿插歌曲的妙用
- ·“读书与做人”写作导航
- ·文化作文研究第六讲_文化作文的创写方
- ·议论文主体段分层巩固升格训练
- ·文化作文研究第五讲_文化作文的创写方
- ·技法一 慎思明辨法
- ·将哲理进行到底
- ·作文教学纲要
- ·高中作文开头“九法”与“十忌”
- ·《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作文指导
-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正反对比式
- ·“我看姚明”话题导写
- ·材料作文的基本行文思路
- ·议论文写作方法篇: 因果分析
- ·议论文写作方法篇:比较分析
- ·话题设计六则
- ·“下水作文”初探
- ·飞驰的风景
- ·作文审题立意的两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