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作文教学接近鲁迅(整理记录)

接近鲁迅(整理记录)

浏览次数: 27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作文教学
标签:作文学习,作文指导,http://www.350xue.com 接近鲁迅(整理记录),

    ——————————————————
    注注 发表于2003-04-2923:24
    ——————————————————
    从鲁迅的全部作品看来,正如造反有理和子菁所说,他的文风既有冷峻尖刻也有温情圆润,但不必说,论说文和杂文中,冷和偏是文风的主流。
     我想这和鲁迅的思想和他文章所批判的对象相关,他一直觉得中国的问题在当权者给人民灌输的意识形态,而作为为统治者帮闲的知识分子是最可恨的、最被鄙视的。当然也有自身安全的考虑,骂文人多半没有杀身之祸。而文人之间,互相揭起画皮来,难看得很,这时候,谁占据主流媒体,且文笔酣畅、不带脏字儿、逻辑性强谁就占上风。

    ——————————————————
    造反有理 发表于2003-04-3022:17
    ——————————————————
    我是相信有所爱必有所恨的,没有一种空泛的爱,绝对没有,鲁迅写得很温爱的文章如萧大姐所说《为了忘却的纪念》,同样也是他最为愤怒和恨意最深的文章之一。这是爱的辩证法。
     用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话说就是:“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
    zhoura 发表于2003-05-0514:15
    ——————————————————
    这是节选部分,可以一看鲁迅的温情,它是含蓄的。

     他在路上走着要“求食”,看见熟识的酒店,看见熟识的馒头,但他都走过了,不但没有暂停,而且并不想要。他所求的不是这类东西了;他求的是什么东西,他自己不知道。 
     未庄本不是大村镇,不多时便走尽了。村外多是水田,满眼是新秧的嫩绿,夹着几个圆形的活动的黑点,便是耕田的农夫。阿Q并不赏鉴这田家乐,却只是走,因为他直觉的知道这与他的“求食”之道是很辽远的。但他终于走到静修庵的墙外了。 
     庵周围也是水田,粉墙突出在新绿里,后面的低土墙里是菜园。阿Q迟疑了一会,四面一看,并没有人。他便爬上这矮墙去,扯着何首乌藤,但泥土仍然簌簌的掉,阿Q的脚也索索的抖;终于攀着桑树枝,跳到里面了。里面真是郁郁葱葱,但似乎并没有黄酒馒头,以及此外可吃的之类。靠西墙是竹丛,下面许多笋,只可惜都是并未煮熟的,还有油菜早经结子,芥菜已将开花,小白菜也很老了。 
     阿Q仿佛文童落第似的觉得很冤屈,他慢慢走近园门去,忽而非常惊喜了,这分明是一畦老萝卜。
    
 

 

--------------------------------------------------------------------------------

  主题:RE:菊斋文学沙龙第一讲:接近鲁迅(整理记录) 萧子菁  发表于2003-05-05 18:22
 

--------------------------------------------------------------------------------
 
    [四]关于《伤逝》

    ————————————————
    皆不是 发表于2003-04-2921:48
    ————————————————
    鹃生同子君将生活想的太简单了,以为有了爱情就有了一切,孰不知贫贱夫妻百事哀。

    ————————————————
    石地 发表于2003-04-2922:07
    ————————————————
    《伤逝》的失察和护短——再谒鲁迅(12)

     一对新青年,勇敢地冲破重重旧障,选择了为习惯势力所不容的生活方式,在短暂的幸福之后,却不得不放弃了它:一个退回黑暗的来路而郁郁死去,一个向着渺茫的远方做黯然地探寻。死者已逝,留下无尽的哀伤;生者怅惘,在“说谎”和“真实”之间沉痛地彷徨——《伤逝》叙述的这样一段故事,本身就蕴涵着深刻的人生难题,而鲁迅先生别具匠心地选择了“涓生的手记”的形式,对已逝的回溯和对伤痛的咀嚼,都出以第一人称的自责和思索,使那深恸的思考,在娓娓道来中显得更具深情,也将那其实连作者自己也未解破的难题,将他灵魂深处的某种矛盾和彷徨,真实地呈现给读者,警示于后人。
     无论是“手记”中主人公那些深沉的自责,还是透过这些文字能感受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都是把“伤逝”的重负,主要地压在了涓生的心上。的确,如果说失业的困窘还不是涓生自身的责任的话,那么,当风雨同舟之际本需要更深的爱、更精心地呵护的时候,他向子君说的竟是“我已经不爱你了”!他为自己开脱,说这是“说出了真实”,但在作者为我们展示的这个“真实”的酝酿过程中,分明可以读到这样一大段潜台词——别人一旦“谕史涓生毋庸到局办事”,我这只能吃斯文饭的一介书生,就没有养活一个家庭的能力了,你这作妻子的就该来填补这能力的亏空,避免家庭的缺陷!——这于涓生,当然是说不出口的,他甚至在全篇“手记”中自始至终对此讳莫如深。按涓生的思路,是生活把他打入了这两难的困境:要么昧心地说谎,虚供着爱情;要么真诚地下狠手,把无法爱下去的爱人推回地狱去。这是子君的悲剧,也确实是涓生的罪愆——他用这种道貌岸然的形而上的思忖,回避了铁面无情的生活中的要义:人就是有责任的,爱也是有责任的,作为男人,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都必须有经济的根柢,否则就很难独立自持,更别说奢求幸福、谋取新生了!
     涓生没有勇力正视自己的孱弱无能,却舍不得(不敢?想不到?)暂时放下灵与肉、思与行的一致——为了守定这件艰难生活中的奢侈品,他便把子君的牺牲作为代价付了出去。而更其可悲的是,明明是为了自己精神的圆适,他竟有着种种好理由,把自己的残忍装点得如同圣贤的哲思,这还几乎骗过了我——读完《伤逝》的最初一刹那,我曾为涓生的终于醒悟所迷惑,以为“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一类的痛切之语,使他有权得到我们的宽恕。但稍稍审视之后,我惊诧了——他选择的竟是“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他的思考范畴,还是那半掩琵琶的“真实”和自以为是的“遗忘”!我担心这样的涓生,如果碰到另一个子君时,他还会因为太热烈太执着和很失望很无奈的“真实”,重演“伤逝”的悲剧,而把“始乱终弃”的道义指责,仍交给“遗忘”去打理!
     这大概超出了鲁迅先生的预料吧?先生是怎么想的呢?
     这满怀狐疑的一问,却似乎触到了作者并不想暴露在读者面前的内心矛盾。
     你看:涓生一面用深深的自责和真诚的悔恨来换取读者的谅解,一面却又发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感谓——“大半年来,只是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在这华美而空洞的“生活要义”之下,其实悄悄地进行了一种责任的转移,它暗示着子君除了爱就并无“生活”,因而对于自己的退死也还是有责任的。对此,我是不能接受的。首先,爱就是盲目的、非功利的,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去“附丽”于任何东西——哪怕打着“生活”的堂皇旗号。其次,“爱”难道不是“生活”吗?当爱的激情洋溢在天真的子君心中时,那难道不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吗?如果涓生不失业,我们就不必以生活的名义责问子君了吗?但我又为鲁迅思想中这种无暇自冾的深刻而深深折服——它触到了一个不常显在、却是每一个严肃的生命都要作答的问题——你有什么样的生活能力?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子君是有责任的。
     在新生活刚开始的光明里,子君干了些什么呢?除了“饲阿随,饲油鸡”、“和那小官太太暗斗”以外,我们什么都没看到。她勇敢地争来了爱情,却忽视了潜伏的危机(对此,涓生也是有责任的),当现实生活的艰难无情地逼压过来时,她除了“有怨色”、“麻木似地镇静”,和逼涓生“你,——你老实告诉我”之外,一筹莫展;而房租、炉煤和衣食——这些多么庸俗却又逃避不了的难题,难道就应该全是涓生的事吗?子君带着天真热烈的爱投入涓生的怀抱,以为仅凭着这率真的勇气就可以开拓全新的生活,结果却成了又一个“娜拉”!不,她甚至还不及易卜生笔下那位不甘心扮演“家庭玩偶”的觉醒女子,她的退却与娜拉的出走,既有着生活挤压和意志选择的质的不同,又有着向黑暗的卵翼求庇和去光明的旷野图存的方向上的差异,只在娜拉最脆弱的地方与其相似——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作者似乎对这位“新女性”寄予了太多的同情,不忍象我辈这样苛厉地指责她,却把她在自己与爱人共酿的悲剧中应承担的责任,轻轻地(有意?)放过去了,从而也回避了对那个最严肃的问题的索解——在生活中要想成功地破旧立新,要害并不在于对“生活要义”有无记挂,而是要有应对变故的“本事”做前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接近鲁迅(整理记录)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鲁迅  记录   作文教学,作文学习,作文指导,语文教学 - 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