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高考题选(现代文阅读题)之二
浏览次数: 82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标签: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近20年高考题选(现代文阅读题)之二,
(A)以槲寄生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又难以解释的。
(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如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它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它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15分)
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行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说它对,因为语言总是跟着思想走,思想明确,语言也就会明确,思想混乱,语言也就会混乱。如果不先把意思想好而就下笔写,那就准写不好。所以学好说理文,首先就要学会思考,而这要深入生活,掌握事实,再加上对分析和综合的思想方法的长期辛苦训练。谈到究竟,难还是难在这个方面。
为什么说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呢?因为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也就要运用思想。(1)a语言和思想都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在生发的,在生发时语言和思想在密切联系中互相推动着。据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1)b在多数场合,(2)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对所要说的道理总要有一些情感,如果对它毫无情感,勉强敷衍公事地把它写下去,结果就只会是一篇干巴巴的应酬文字,索然无味。如果对它有深厚的情感,就会(3)a,全神贯注,思致风发,新的意思就会(3)b地涌现出来。(4)A这是写作中的一种乐境,往往也是写作的一个难关。(4)B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4)C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许毕竟还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于错误的。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为重点?(4)D主从的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象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乱”,思路好象走入一条死胡同,陡然遭到堵塞,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免心意乱。就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验的时刻。有两种经情况要避免。一种是松懈下去,蒙混过关,结果就只会是失败,理不通文也就不通。另一种是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勉强继续绞脑汁,往往是越绞越乱,越想越烦。这时候最好是暂时把它(5)a放下,让头脑冷静下来,得到了足够的休息,等精力再旺时再把它(5)b提起来,进行一番冷静的分析,做到“表里精粗无不到”,自然就会“一旦豁然贯通”,令人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在这种情况写出的文章总会是(3)c,文从字顺,内容与形式都是一气呵成的。
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想得很周全。多年来我体会到:读一部理论性的书,总要等到用自己的语言把书中要义复述一遍以后,才能对这部书有较好的掌握;想一个问题,也要等到用文字把所想的东西凝定下来之后,才能对这个问题想得比较透。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要的准备,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是片面的。
(1)按照规定的要求改写文中(1)a、(1)b两处画线的句子,改写时要求内容和语气与上下文衔接。(2分)
(1)a设问改直接陈述
原文:为什么说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呢?因为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也就要运用思想。
(1)b将“把”字句改成不用“把”(或“将”)的句子
原文: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
(2)文中(2)处原文一共有下面5个句子。在句后四种排列顺序中选出正确的一种。(2分)
甲只是对要说的道理先有些零星的想法 乙我并不打什么腹稿
丙有一个大致的轮廓 丁一切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戊也许经过了一番组织
(A)乙,丁,戊,甲,总之,丙。
(B)甲,戊,乙,丙,总之,丁。
(C)乙,甲,戊,丙,总之,丁。
(D)甲,丙,戊,丁,总之,乙。
〖答〗()
(3)文中(3)a、(3)b、(3)c三处各缺一个词语,根据前后文意,从所列的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三个,把字母填入表格内。(3分)
(A)滚滚而来(B)字斟句酌(C)兴会淋漓(D)源源不断(E)信手拈来(F)意到笔随(G)刻意雕琢
〖答〗(3)a()(3)b()(3)c()
(4)“意思既然来得多了,问题也就复杂化了。”
这个句子是从第二段中摘出的,找出它在原文中的位置。文中已标出(4)A、(4)B、(4)C、(4)D四个位置,把代表正确位置的字母填在括号里。(2分)
〖答〗()
(5)文中加红的两个“它”字所指代的内容一样吗?它们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6)作者不完全同意那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因为:(4分)
(A)他认为,在写说理文时,只有表达结束,思考才能停止。
(B)他认为,在写说理文时,先形成观点再进行表达是很少有的。
(C)他认为,在写说理文时,思想混乱语言也必定混乱。
(D)他认为,在写说理文时,语言总是随思想而生发、变化的。
〖答〗()
答案:
1.(2分)C;
2.(3分)(1)B;(2)G;(3)F
3.(4分)B(答对1个得1分)
4.(15分)
(1)(2分)
参考答案:
(1)a例①:但是,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因为……
例②:我们说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是因为……
例③:两道手续的看法之所以不完全对,是因为……
说明:各种改法都要考虑与到上段衔接的问题,因此句序不应调换,如调换,须加适当的衔接性词语,否则算错;此外,还要注意语气的贯通(如是否需要使用转折连词之类),例①如无转折连词,算错。
(1)b
例:先打好全篇文章的腹稿而后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
说明:两个“把”字必须都去掉,否则算错。改对一句得1分。
(2)(2分)C
(3)3a:C。3b:D。3c:F(3分)答对1个得1分
(4)(2分)(5)(2分)
(5)(2分)
(4)B,填B也可参考答案:
相同,都是指文思(意思相同即可)。 (6)(4分)A
三十八、下面这个复句的第一个层次应划分在哪里?从四种分法里选出正确的一种。(2分)(1988年全国高考题)
①是的,②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③然而说到希望,④却是不能抹杀的,⑤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⑦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⑧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⑨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答案:C。
三十九、下面这段文字有九个句子,对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3分)(1988年全国高考题)
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的振兴付出代价。②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③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④我们今天吃点苦,就是为子孙后代投入。⑤有人看改革只有顾眼前利益,这是很浅薄的。⑥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⑦现代人看欧洲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苦难中开创新纪元的。⑧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⑨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起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答案:B。
四十、阅读下文,读后回答问题。(15分)
□□□?□□□?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的考古学者对于这两个问题总算找到了解答的钥匙。
中国古文化有两个重要的区系:一个是源于渭流域的仰韶文化,一个是源于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它们形成、出现的时间距今约有六七千年,都是从自己的祖先衍生或裂变出来的,都有自己的“根”,也都有自己的标志。仰韶文化的一种标志是玫瑰花(枝、叶、蕾和花或仅花冠),而红山文化的一种标志是龙或仅仅是龙鳞。
花(华)和龙最早分别出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华山脚下和燕山之北,其“根”的生长期则可追溯到七八千年以前。二者出现的时间相近,条件相似。这样的事实意味着东亚大陆上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
华山脚下的玫瑰与燕山以北的龙在桑乾河上游(河北、山西北部)对接。二者真正结合到一起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凌源、建平、喀左(辽宁西部)发现的。近年来那里发现了红山文化后期的祭坛、女神庙和积石群,其中有玉雕猪龙、玉雕玫瑰、玫瑰图案彩陶筒座和彩陶盆,这些距今不晚于五千年。玉雕猪龙放在男性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筒座和彩陶盆配置在积石四周——以龙和花(华)为象征的两个不同文化传统结合成了共同体,迸发出文明的“火花”。
近20年高考题选(现代文阅读题)之二
(A)以槲寄生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又难以解释的。
(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如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它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它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15分)
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行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说它对,因为语言总是跟着思想走,思想明确,语言也就会明确,思想混乱,语言也就会混乱。如果不先把意思想好而就下笔写,那就准写不好。所以学好说理文,首先就要学会思考,而这要深入生活,掌握事实,再加上对分析和综合的思想方法的长期辛苦训练。谈到究竟,难还是难在这个方面。
为什么说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呢?因为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也就要运用思想。(1)a语言和思想都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在生发的,在生发时语言和思想在密切联系中互相推动着。据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1)b在多数场合,(2)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对所要说的道理总要有一些情感,如果对它毫无情感,勉强敷衍公事地把它写下去,结果就只会是一篇干巴巴的应酬文字,索然无味。如果对它有深厚的情感,就会(3)a,全神贯注,思致风发,新的意思就会(3)b地涌现出来。(4)A这是写作中的一种乐境,往往也是写作的一个难关。(4)B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4)C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许毕竟还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于错误的。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为重点?(4)D主从的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象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乱”,思路好象走入一条死胡同,陡然遭到堵塞,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免心意乱。就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验的时刻。有两种经情况要避免。一种是松懈下去,蒙混过关,结果就只会是失败,理不通文也就不通。另一种是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勉强继续绞脑汁,往往是越绞越乱,越想越烦。这时候最好是暂时把它(5)a放下,让头脑冷静下来,得到了足够的休息,等精力再旺时再把它(5)b提起来,进行一番冷静的分析,做到“表里精粗无不到”,自然就会“一旦豁然贯通”,令人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在这种情况写出的文章总会是(3)c,文从字顺,内容与形式都是一气呵成的。
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想得很周全。多年来我体会到:读一部理论性的书,总要等到用自己的语言把书中要义复述一遍以后,才能对这部书有较好的掌握;想一个问题,也要等到用文字把所想的东西凝定下来之后,才能对这个问题想得比较透。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要的准备,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是片面的。
(1)按照规定的要求改写文中(1)a、(1)b两处画线的句子,改写时要求内容和语气与上下文衔接。(2分)
(1)a设问改直接陈述
原文:为什么说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呢?因为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也就要运用思想。
(1)b将“把”字句改成不用“把”(或“将”)的句子
原文: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
(2)文中(2)处原文一共有下面5个句子。在句后四种排列顺序中选出正确的一种。(2分)
甲只是对要说的道理先有些零星的想法 乙我并不打什么腹稿
丙有一个大致的轮廓 丁一切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戊也许经过了一番组织
(A)乙,丁,戊,甲,总之,丙。
(B)甲,戊,乙,丙,总之,丁。
(C)乙,甲,戊,丙,总之,丁。
(D)甲,丙,戊,丁,总之,乙。
〖答〗()
(3)文中(3)a、(3)b、(3)c三处各缺一个词语,根据前后文意,从所列的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三个,把字母填入表格内。(3分)
(A)滚滚而来(B)字斟句酌(C)兴会淋漓(D)源源不断(E)信手拈来(F)意到笔随(G)刻意雕琢
〖答〗(3)a()(3)b()(3)c()
(4)“意思既然来得多了,问题也就复杂化了。”
这个句子是从第二段中摘出的,找出它在原文中的位置。文中已标出(4)A、(4)B、(4)C、(4)D四个位置,把代表正确位置的字母填在括号里。(2分)
〖答〗()
(5)文中加红的两个“它”字所指代的内容一样吗?它们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6)作者不完全同意那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因为:(4分)
(A)他认为,在写说理文时,只有表达结束,思考才能停止。
(B)他认为,在写说理文时,先形成观点再进行表达是很少有的。
(C)他认为,在写说理文时,思想混乱语言也必定混乱。
(D)他认为,在写说理文时,语言总是随思想而生发、变化的。
〖答〗()
答案:
1.(2分)C;
2.(3分)(1)B;(2)G;(3)F
3.(4分)B(答对1个得1分)
4.(15分)
(1)(2分)
参考答案:
(1)a例①:但是,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因为……
例②:我们说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是因为……
例③:两道手续的看法之所以不完全对,是因为……
说明:各种改法都要考虑与到上段衔接的问题,因此句序不应调换,如调换,须加适当的衔接性词语,否则算错;此外,还要注意语气的贯通(如是否需要使用转折连词之类),例①如无转折连词,算错。
(1)b
例:先打好全篇文章的腹稿而后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
说明:两个“把”字必须都去掉,否则算错。改对一句得1分。
(2)(2分)C
(3)3a:C。3b:D。3c:F(3分)答对1个得1分
(4)(2分)(5)(2分)
(5)(2分)
(4)B,填B也可参考答案:
相同,都是指文思(意思相同即可)。 (6)(4分)A
三十八、下面这个复句的第一个层次应划分在哪里?从四种分法里选出正确的一种。(2分)(1988年全国高考题)
①是的,②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③然而说到希望,④却是不能抹杀的,⑤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⑦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⑧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⑨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答案:C。
三十九、下面这段文字有九个句子,对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3分)(1988年全国高考题)
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的振兴付出代价。②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③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④我们今天吃点苦,就是为子孙后代投入。⑤有人看改革只有顾眼前利益,这是很浅薄的。⑥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⑦现代人看欧洲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苦难中开创新纪元的。⑧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⑨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起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答案:B。
四十、阅读下文,读后回答问题。(15分)
□□□?□□□?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的考古学者对于这两个问题总算找到了解答的钥匙。
中国古文化有两个重要的区系:一个是源于渭流域的仰韶文化,一个是源于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它们形成、出现的时间距今约有六七千年,都是从自己的祖先衍生或裂变出来的,都有自己的“根”,也都有自己的标志。仰韶文化的一种标志是玫瑰花(枝、叶、蕾和花或仅花冠),而红山文化的一种标志是龙或仅仅是龙鳞。
花(华)和龙最早分别出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华山脚下和燕山之北,其“根”的生长期则可追溯到七八千年以前。二者出现的时间相近,条件相似。这样的事实意味着东亚大陆上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
华山脚下的玫瑰与燕山以北的龙在桑乾河上游(河北、山西北部)对接。二者真正结合到一起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凌源、建平、喀左(辽宁西部)发现的。近年来那里发现了红山文化后期的祭坛、女神庙和积石群,其中有玉雕猪龙、玉雕玫瑰、玫瑰图案彩陶筒座和彩陶盆,这些距今不晚于五千年。玉雕猪龙放在男性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筒座和彩陶盆配置在积石四周——以龙和花(华)为象征的两个不同文化传统结合成了共同体,迸发出文明的“火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近20年高考题选(现代文阅读题)之二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近20年高考题选(现代汉语虚词)
- › 近20年高考题选(修辞)
- › 近20年高考题选(现代文阅读题)之二
- › 近20年高考题选(现代文阅读题)之一
- › 近20年高考题选(社科文阅读)
- › 近20年高考题选(其它题)
- › 近20年高考题选(句子扩张、仿写)
- › 近20年高考题选(句式)
- › 近20年高考题选(语言得体)
- › 近20年高考题选(作文题)
tag: 现代文 高考题 阅读题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推荐
- ·开平市风采华侨中学2017届模拟测试题(
- ·最新北京市语文高考模拟试题(2017.2.1
- ·2017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四)
- ·湖北省孝感市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
- ·高中语文第三册期中试题
- ·高二语文(下)第一单元同步测试
- ·古诗鉴赏训练
- ·高一语文同步测试(2)
- ·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
- ·中国古代最缠绵词章大全
-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
-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测试
- ·高一下学期大单元测试语文试卷
- ·2017学年上学期高一新教材第一单元测试
- ·2017届全国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 ·高三专项训练题 词语
- ·文言文训练1
- ·语言与表达能力训练(六)
- ·标点符号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 ·2017高考汉语成语训练
-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1
- ·福州市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卷(2017.3)
- ·厦门市2017届高三年质量检查
- ·语文模拟试题(三)
- ·语文模拟试题(WORD文档)60套(2017)
-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
- ·古诗鉴赏主观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