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高考题选(现代文阅读题)之二
浏览次数: 82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标签: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近20年高考题选(现代文阅读题)之二,
距今四五千年,以晋南襄汾为中心的“陶寺”遗址所代表的古文化,人们已经使用大石磐与鳄鱼皮鼓随葬,这反映出社会发展到了比红山文化更高的阶段。他们使用具有明显特征的器物群,包括源于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的(jiā),也包括源于红山文化的朱绘龙纹陶盘,还包括长江下游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一种“└”形石推刀。这反映出他们的文化面貌已具有从燕山以北到长江以南广大地域的综合体性质。
史书记载,夏代以前有尧舜禹,他们的活动中心在晋南一带。“中国”一词的出现也正在此时,所以史称舜即位要“之(到)中国”。后人解释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由此可见,“中国”一词最初指的是晋南一块地方,即“帝王所都”。而中原仰韶文化的花(华)和北方红山文化的龙,甚至江南的古文化都相聚于此,这倒很象车辐聚于车毂,而不象光、热等向四周放射。这样,我们所讲的“中国”一词就把“龙”和“华”总揽到了一处。距今四千至两千年间,经历了夏商周三个王朝,到秦实现统一。《史记》说:“秦以兵灭六国,并中国。”这个“中国”不同于舜“之中国”的那个“中国,从词义上讲,已经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没有什么不同了。
①文章第一段开头的两个空框应该选填哪一组疑问句(2分)
(A)华(花)人、龙的传人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它们和中国的古文化有什么关系?
(B)华(花)人、龙的传人因何得名?中国文化的根源和发展过程怎样?
(C)中国人为什么又叫华(花)人、龙的传人?中华民族是怎样起源的?
(D)华(花)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这三者是怎么成为同义语的?中国人的根、源在哪里?
【答】()
②以下是有关段落的大意,分别选出正确的一种:(3分)
a.第二、三段主要说明了:
(A)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古文化分别出现。
(B)中国古文化的两个重要区系在什么地方。
(C)两种古文化都是从自己的祖先衍生或裂变出来的。
(D)两种古文化出现的时间相近,条件相似。
【答】()
b.第四段主要说明了:
(A)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古文化的结合。
(B)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不同文化真正结合到一起的证据。
(C)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不同文化结合的地点、时间。
(D)近年来后期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
【答】()
c.第五段主要说明了:
(A)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文化面貌。
(B)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文化的性质。
(C)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文化的发展。
(D)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文化的综合。
【答】()
③下列各项中哪些是与以龙为标志的文化有关的器物,哪些是与以花(华)为标志的文化有关的器物,分别选出来(在答题的画横线处写出):
a小口尖底的,b祭坛,c玉雕猪龙,d“”形石推刀,e玫瑰图案彩陶筒座和彩陶盆,f积石群,g朱绘龙纹陶盘,h女神庙,i玉雕玫瑰。(2分)
答与以龙为标志的文化有关的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以花(华)为标志的文化有关的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下面是根据本文内容绘制的示意图,但有些地方画错了,把这些地方找出来,分条简要说明(每条之前标明序号):(8分)
答共有_____错误:
答案:
①(2分)D
②(3分)a.A;b.A;c.C
(对1个得1分)
③(2分)
与以龙为标志的文化有关的是:c、g
与以花为标志的文化有关的是:a、e、i
(以上两项各1分,多填少填都算错)
④(8分)
错误有以下几点:
c陶寺文化地理位置不对
d红山、仰韶、良渚三种文化并非同时对接(或:仰韶、红山两种文化的对接点不对)
e“江南的古文化”不应独立一支(或:文中“江南的古文化”指的就是“良渚文化”)
f仰韶文化出现时间不对
答案复盖以上内容即可,表述不要求一致,分几条都可以。(上述内容按六项计,答出其中一项到四项的,每项得1分;答出其中五项的,得6分;全部复盖的得8分。指出错误而表述不清的,酌情处理。又:本文意在说明“龙”、“华”、“中国”这三个概念的渊源,不涉及古文化的其它区系。中学历史课本中曾谈到大汶口文化,学生答案中如涉及到这类问题,不算错。)
四十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4题。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甲)只用(乙)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丙)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丁)。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较比细微,又较比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
1.空格(甲)和(乙)中恰当的词语是(2分)
A密密麻麻、少数几笔
B疏疏朗朗、少数几笔
C疏疏朗朗、繁复笔画
D密密麻麻、繁复笔
www.350xue.com
画
【答】[]
2.空格(丙)中最恰当的标点是(2分)
A.。B.:C——D.,
【答】[]
3.空格(丁)恰当的词语是(2分)
A磨损B剥蚀C剥落D绽裂
【答】[]
4.从全篇看,最后一句中的“制作方法”具体指的是(2分)
A掐丝、涂料、烧制和打磨
B点蓝、烧蓝和打磨
C景泰蓝的特殊工艺过程
D以上几项都概括得不对
【答】[]
答案:依次为B A C(“决定掐丝形式”的“制作方法”不应包括“掐丝”本身)B
四十二、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纪念朱自清先生的论文(略有改动),读后回答25-29题。(1989年全国高考题)
在朱先生关于新诗现代化的理论中,新诗思想内容的现代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朱先生在考察中国新诗的诞生历史时,首先注意的就是启蒙时期的新诗与“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密切联系:“那时是个解放的时代。解放从思想起头,人人对于一切传统都有意见,都爱议论,作文如此,作诗也如此。他们关心人生、大自然以及被损害的人。(甲)”;(乙)(《新诗杂话•诗与哲理》),它表现了新诗与时代及时代先进思潮之间的血肉联系。朱先生还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指出,“从新诗运动开始,就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诗;”他并且具体考察了新、旧诗人与人民之间的不同的关系和态度,以充分揭示新诗在思想倾向上的现代化特征。他说,“旧诗里原有叙述民间疾苦的诗,……可是新诗人的立场同,不是从上层往下看,是与劳苦的人站在一层而代他们说话”;朱先生以极大热情为这类社会主义倾向的“表现劳苦生活”的诗辩护,指出“有些人不承认这类诗是诗,以为必得表现微妙的情境的才是的”,是一种狭隘的观念(《新诗杂话•新诗的进步》)。在论述新诗中的“爱国诗”时,他也着重于将新诗人(如闻一多)与传统爱国诗人(如陆游)在国家观念上的不同揭示出来,强调新诗人所表达的国家观念(丙)包括(丁)“超越了社稷和民族”,而是一个现代化的“理想的完美的中国”,这个观念“不必讳言是外来的”(《新诗杂话•爱国诗》);朱先生所强调的依然是新诗思想的现代化。
[注]《新诗杂话》是朱自清先生关于新诗的文集,收有作者1936年至1944年的15篇论著和一篇译文。
25.下面是从中摘出的语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将这些语句加以排列(只填序码)。(4分)
①而“诗与哲理”的结合与统一,也就成为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与传统
②关心大自然
③便阐发自我价值
④这样,“说理”就成为初期新诗的“主调之一”
⑤关心人生
⑥便阐发人道主义
⑦关心被损害的人
⑧便阐发泛神论[注:泛神论是一种把神融化在自然界中的哲学观点,宣称神即自然界,神存在于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什么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
【答】属于(甲)的有___________;属于(乙)的有___________。
26.文中共用引号13处(包括(甲)和(乙)中的3处,其中引号注明出处的有3处。下列四项对于文中引号使用情况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表示引用的有7处;没注明出处的依次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步》和《爱国诗》。
B表示引用的有12处;没注明出处的依次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步》和《爱国诗》。
C表示引用的有7处;没注明出处的有的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步》和《爱国诗》,有的无法判断。
近20年高考题选(现代文阅读题)之二
距今四五千年,以晋南襄汾为中心的“陶寺”遗址所代表的古文化,人们已经使用大石磐与鳄鱼皮鼓随葬,这反映出社会发展到了比红山文化更高的阶段。他们使用具有明显特征的器物群,包括源于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的(jiā),也包括源于红山文化的朱绘龙纹陶盘,还包括长江下游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一种“└”形石推刀。这反映出他们的文化面貌已具有从燕山以北到长江以南广大地域的综合体性质。
史书记载,夏代以前有尧舜禹,他们的活动中心在晋南一带。“中国”一词的出现也正在此时,所以史称舜即位要“之(到)中国”。后人解释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由此可见,“中国”一词最初指的是晋南一块地方,即“帝王所都”。而中原仰韶文化的花(华)和北方红山文化的龙,甚至江南的古文化都相聚于此,这倒很象车辐聚于车毂,而不象光、热等向四周放射。这样,我们所讲的“中国”一词就把“龙”和“华”总揽到了一处。距今四千至两千年间,经历了夏商周三个王朝,到秦实现统一。《史记》说:“秦以兵灭六国,并中国。”这个“中国”不同于舜“之中国”的那个“中国,从词义上讲,已经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没有什么不同了。
①文章第一段开头的两个空框应该选填哪一组疑问句(2分)
(A)华(花)人、龙的传人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它们和中国的古文化有什么关系?
(B)华(花)人、龙的传人因何得名?中国文化的根源和发展过程怎样?
(C)中国人为什么又叫华(花)人、龙的传人?中华民族是怎样起源的?
(D)华(花)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这三者是怎么成为同义语的?中国人的根、源在哪里?
【答】()
②以下是有关段落的大意,分别选出正确的一种:(3分)
a.第二、三段主要说明了:
(A)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古文化分别出现。
(B)中国古文化的两个重要区系在什么地方。
(C)两种古文化都是从自己的祖先衍生或裂变出来的。
(D)两种古文化出现的时间相近,条件相似。
【答】()
b.第四段主要说明了:
(A)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古文化的结合。
(B)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不同文化真正结合到一起的证据。
(C)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不同文化结合的地点、时间。
(D)近年来后期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
【答】()
c.第五段主要说明了:
(A)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文化面貌。
(B)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文化的性质。
(C)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文化的发展。
(D)以龙和花(华)为标志的两种文化的综合。
【答】()
③下列各项中哪些是与以龙为标志的文化有关的器物,哪些是与以花(华)为标志的文化有关的器物,分别选出来(在答题的画横线处写出):
a小口尖底的,b祭坛,c玉雕猪龙,d“”形石推刀,e玫瑰图案彩陶筒座和彩陶盆,f积石群,g朱绘龙纹陶盘,h女神庙,i玉雕玫瑰。(2分)
答与以龙为标志的文化有关的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以花(华)为标志的文化有关的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下面是根据本文内容绘制的示意图,但有些地方画错了,把这些地方找出来,分条简要说明(每条之前标明序号):(8分)
答共有_____错误:
答案:
①(2分)D
②(3分)a.A;b.A;c.C
(对1个得1分)
③(2分)
与以龙为标志的文化有关的是:c、g
与以花为标志的文化有关的是:a、e、i
(以上两项各1分,多填少填都算错)
④(8分)
错误有以下几点:
c陶寺文化地理位置不对
d红山、仰韶、良渚三种文化并非同时对接(或:仰韶、红山两种文化的对接点不对)
e“江南的古文化”不应独立一支(或:文中“江南的古文化”指的就是“良渚文化”)
f仰韶文化出现时间不对
答案复盖以上内容即可,表述不要求一致,分几条都可以。(上述内容按六项计,答出其中一项到四项的,每项得1分;答出其中五项的,得6分;全部复盖的得8分。指出错误而表述不清的,酌情处理。又:本文意在说明“龙”、“华”、“中国”这三个概念的渊源,不涉及古文化的其它区系。中学历史课本中曾谈到大汶口文化,学生答案中如涉及到这类问题,不算错。)
四十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4题。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甲)只用(乙)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丙)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丁)。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较比细微,又较比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
1.空格(甲)和(乙)中恰当的词语是(2分)
A密密麻麻、少数几笔
B疏疏朗朗、少数几笔
C疏疏朗朗、繁复笔画
D密密麻麻、繁复笔
www.350xue.com
画
【答】[]
2.空格(丙)中最恰当的标点是(2分)
A.。B.:C——D.,
【答】[]
3.空格(丁)恰当的词语是(2分)
A磨损B剥蚀C剥落D绽裂
【答】[]
4.从全篇看,最后一句中的“制作方法”具体指的是(2分)
A掐丝、涂料、烧制和打磨
B点蓝、烧蓝和打磨
C景泰蓝的特殊工艺过程
D以上几项都概括得不对
【答】[]
答案:依次为B A C(“决定掐丝形式”的“制作方法”不应包括“掐丝”本身)B
四十二、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纪念朱自清先生的论文(略有改动),读后回答25-29题。(1989年全国高考题)
在朱先生关于新诗现代化的理论中,新诗思想内容的现代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朱先生在考察中国新诗的诞生历史时,首先注意的就是启蒙时期的新诗与“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密切联系:“那时是个解放的时代。解放从思想起头,人人对于一切传统都有意见,都爱议论,作文如此,作诗也如此。他们关心人生、大自然以及被损害的人。(甲)”;(乙)(《新诗杂话•诗与哲理》),它表现了新诗与时代及时代先进思潮之间的血肉联系。朱先生还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指出,“从新诗运动开始,就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诗;”他并且具体考察了新、旧诗人与人民之间的不同的关系和态度,以充分揭示新诗在思想倾向上的现代化特征。他说,“旧诗里原有叙述民间疾苦的诗,……可是新诗人的立场同,不是从上层往下看,是与劳苦的人站在一层而代他们说话”;朱先生以极大热情为这类社会主义倾向的“表现劳苦生活”的诗辩护,指出“有些人不承认这类诗是诗,以为必得表现微妙的情境的才是的”,是一种狭隘的观念(《新诗杂话•新诗的进步》)。在论述新诗中的“爱国诗”时,他也着重于将新诗人(如闻一多)与传统爱国诗人(如陆游)在国家观念上的不同揭示出来,强调新诗人所表达的国家观念(丙)包括(丁)“超越了社稷和民族”,而是一个现代化的“理想的完美的中国”,这个观念“不必讳言是外来的”(《新诗杂话•爱国诗》);朱先生所强调的依然是新诗思想的现代化。
[注]《新诗杂话》是朱自清先生关于新诗的文集,收有作者1936年至1944年的15篇论著和一篇译文。
25.下面是从中摘出的语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将这些语句加以排列(只填序码)。(4分)
①而“诗与哲理”的结合与统一,也就成为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与传统
②关心大自然
③便阐发自我价值
④这样,“说理”就成为初期新诗的“主调之一”
⑤关心人生
⑥便阐发人道主义
⑦关心被损害的人
⑧便阐发泛神论[注:泛神论是一种把神融化在自然界中的哲学观点,宣称神即自然界,神存在于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什么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
【答】属于(甲)的有___________;属于(乙)的有___________。
26.文中共用引号13处(包括(甲)和(乙)中的3处,其中引号注明出处的有3处。下列四项对于文中引号使用情况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表示引用的有7处;没注明出处的依次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步》和《爱国诗》。
B表示引用的有12处;没注明出处的依次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步》和《爱国诗》。
C表示引用的有7处;没注明出处的有的引自《新诗杂话》中的《诗与哲理》《新诗的进步》和《爱国诗》,有的无法判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近20年高考题选(现代文阅读题)之二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近20年高考题选(现代汉语虚词)
- › 近20年高考题选(修辞)
- › 近20年高考题选(现代文阅读题)之二
- › 近20年高考题选(现代文阅读题)之一
- › 近20年高考题选(社科文阅读)
- › 近20年高考题选(其它题)
- › 近20年高考题选(句子扩张、仿写)
- › 近20年高考题选(句式)
- › 近20年高考题选(语言得体)
- › 近20年高考题选(作文题)
tag: 现代文 高考题 阅读题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推荐
- ·开平市风采华侨中学2017届模拟测试题(
- ·最新北京市语文高考模拟试题(2017.2.1
- ·2017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四)
- ·湖北省孝感市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
- ·高中语文第三册期中试题
- ·高二语文(下)第一单元同步测试
- ·古诗鉴赏训练
- ·高一语文同步测试(2)
- ·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
- ·中国古代最缠绵词章大全
-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
-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测试
- ·高一下学期大单元测试语文试卷
- ·2017学年上学期高一新教材第一单元测试
- ·2017届全国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 ·高三专项训练题 词语
- ·文言文训练1
- ·语言与表达能力训练(六)
- ·标点符号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 ·2017高考汉语成语训练
-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1
- ·福州市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卷(2017.3)
- ·厦门市2017届高三年质量检查
- ·语文模拟试题(三)
- ·语文模拟试题(WORD文档)60套(2017)
-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
- ·古诗鉴赏主观练习题